前言
在今年步入双十的我,本来以为生活或对自我的感知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然而在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并无它感。那就像所有普通的一天,只不过夜晚和家人前往一个风景优美的餐厅,时隔两年的covid lockdown,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同样的座位。
来自 [[December 28th, 2021]] 的我:
本来打算发个动态感叹一下对于任宁([[迟早更新]]主持人)和宝婷([[不可理论]]主持人)的“敬佩”之情(掰碎来看似乎是在为他们的通透、人格、和有趣的性格而感慨),结果想到似乎两人(大概)都30岁左右,不知不觉就成了“榜样”——我也想在那个年纪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。对两人的敬佩又逐渐变成了对 [[2021]] 年的回顾,然后突然发现,宏观来看,今年的我也做成了许多事情。比如我开始习惯听播客、我终于用购买许久的域名搭建了博客、我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笔记系统、我上完了许多自学课程、ML方面读完了《统计学习方法》、课余时间读了很多“闲书”、我发现了我的potential sexuality、第一次读论文等等……平时的我总觉得每个月都在浪费人生,并且为此十分自责,甚至愧疚地写了好几次自我反思。实际上宏观上来看,我今年所做所学的事情远远超过前几年,我的效率无比之高(好不要脸)。
Top Articles
我记故我在:数据化时代的自我管理 - 少数派
- #[[Realization Notes]] 新的社会节奏与形态要求注意力的解体,使得碎片化的不仅是内容和时间。而“记录”这个行为本身,就是在这个数据主义的时代保留属于自己的完整——试图“在自律和创造里获得的平静与审美情趣”。
- 当初看了这篇文章的引用才去读了《逃避自由》,可谓收获良多。“效率”这个概念本身是对自我的物化,
No Floor, No Ceiling - Proleg Dror
- 来自 Happy Xiao 的年度文章推荐。理智上来说这是每个人都实际知道的事实,但从未被摆在明面上讲过,因此我们便自欺欺人地(或半推半就地)假装着继续如同十几年前的“正常”生活。
一个对于反生育主义的辩护 - 知乎
中文互联网中“讨论”的消亡 - 沙丘研究所
How to Work Hard - Paul Graham
- “You have to learn not to lie to yourself, not to procrastinate (which is a form of lying to yourself), not to get distracted, and not to give up when things go wrong.”
Top Podcasts
不可理论
- 我曾和朋友们开玩笑说我好爱宝婷。其实并不是玩笑,她是我敬佩的一位女性,她的播客是我今年最大的收获。
- 9: 存在主义危机:这一集我反复听了有五遍。在我经历三次存在主义危机的时候,并不知道那种状态可以被描述为“存在主义危机”,以至于它对我而言是个无法解决的黑洞,而平时我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开红线。她所描述的三次危机听起来倒是不严重,但这只是她在轻描淡写。每一次存在主义危机都会陷入“为什么”的漩涡,而最糟糕的不仅仅是你找不到答案,也是知道“答案”的你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执行。我最喜欢宝婷念《寡人》的那一段,在她念诵的同时“世界就像是巨大的画布”,在我面前展开了。
- 33: 试论无能:在之前关于《倦怠社会》的随笔里有提到宝婷的这一期播客。当时的我对“有能无能”还未能有这么深且的感知,直到关于洗澡听背景音这件事起了个头之后,任何涉及拖延的事实际上都是“无能”的体现。因为我做不到“不去看视频”,“不去看小说”etc——它们再无聊我也忍受着。(宝婷的这两期播客我都没有做笔记,因此写这段文字时要思考许久。但是出乎意料的是,虽然没有笔记,我对它们都印象深刻。)
- 37: 茫茫相似将万物勾连:这一期是关于 Digital vs Analog。记忆中我是在冬天清晨听的这一集播客。我走在门口的拱桥上,感觉耳朵被冷风吹得感受不到耳机的存在,在凌冽的寒风里我几乎听不清播客的声音(Airpods背大锅)。第一遍我没有听懂,或者说每一个字我都理解,但连在一起我却一片茫然。Digital vs Analog 对我而言更像是 a sophisticated version of Ne Ni (in MBTI),一个注重抽象的/直觉式的思考,一个更注重结构和事实。
疯投圈
- 闲暇时间喜欢的播客,因为经常谈论创业而导致我产生了“我也想要创业”的错觉(大雾)。
- 信息过载时代的修养
- “在中国,信息偏好的分层是要远大于消费习惯的分层的。” 因为消费品牌的偏好只是取决于个人经济能力,然而在内容行业,认知上会有极大差别。个人不会意识到在信息组织的层面上需要更主动。比如:张一鸣(抖音创始人)做了一个产品,但他不是这个产品的用户。因为他深知这个产品是大众需要的,这是理智到极致了。人工选择与算法推荐有本质上的区别:人工是 curate,给你更好的;算法是 more,给你更多的。也许以后会写一写我的工作流。
- 相关:捕蛇者说:Ep 23.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系列 - 输入篇(虽然比较基础,但还算全面,推荐试听)
Struggle with Me
- 语言学博士三人组,她们的播客轻松有趣(虽然音质有点差,但差得恰到好处)。
- 011 不被剧本裹挟的30岁
- 她们谈论到自己的20岁。我听到这期播客的时候还处于19岁的阶段。自从高中毕业之后,我对年龄都没有准确的感知。因为疫情,我感觉不到我和高中时期的自己有什么区别,似乎除了知道的更多,实际并无长处。我那时候想,我20岁会是什么样的呢?
-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,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,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,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。——《晚年》太宰治
迟早更新
- 两位主持人的阅读量多到令人震撼。(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我这么容易出现“敬佩”这种情绪,也许是将来也想成为这样知识渊博(…啊好奇怪的形容)的人吧。)
- Episode 173: 那么快,那么慢
- 快与慢单纯地让我联想到了宝婷的那一期 Digital vs Analog
- 我已经不大记得里面的内容,但这是今年唯一我starred的一集迟早更新播客,因此推荐一试。这并不代表只有这一期很棒,相反,我对听迟早更新(与不可理论)的节目有种怪异的要求,我需要找一个足够宁静的下午来听,以至于因为迟迟找不到而堆的有一点多。
Top Books
《逃避自由》作者:Erich Fromm
- 作者说人逃避和趋同是为了寻找被压抑的自我(自我想法、自我情感、自我愿望),而现代社会压抑着一切。我们不断地在被媒体、数字、文化、社会给抽象化,我们的个体性消失在了互联网的人潮里,但我们又扭曲地去渴求一丝差异性;我们痛恨与他人的别无二致,却又不得不沉沦在千篇一律的内容里。这多悲哀
《论道德的谱系》作者:尼采
- 我宁愿愿望虚无,而不愿空无愿望。
- 博客标题(原本)是"Asketische Ideale",意为“禁欲主义理想”。尼采的“禁欲主义”是救我于存在主义危机的契机,这个 cure 很奇怪。它我开始认真地感受“痛苦”。这种痛苦并不是指自残,而是仔细感受饥饿,口渴,困倦这种不适——甚至品味多了有点上瘾。
《寡人》作者:阿乙
- 阿乙的文笔有一种通透和触及心底的悲伤。他的文字对我而言栩栩如生到我成为了经历那段文字的“他”。最喜欢的一段话在上面不可理论的“存在主义危机”。
Top Channels/Videos
How I studied for 12 hours a day for over a year - James Scholz
- 我因为自己明知道需要“有为”但却“无为”的“无能”时刻而感到羞耻。 Beau Hann’s Youtube Channel
- 在使用 Roam Research 的那段时间,他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 Youtuber。说话热情又富有活力,他所分享的笔记方法虽然更繁琐了一点,但是不可否认那样子更融汇贯通。
Top Courses
- 白板推导系列 - shushuai008
- 18.06 Linear Algebra - MIT (讲的比我学校的好多了😅)
Top Games
- The Sims 4
- Stardew Valley
- To the Future
《书楼吊堂》里有一句话简直如同醍醐灌顶。我们这辈子都在纠结对错,而这对错是谁定的呢?人生的方向是一条大路,还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宇宙呢?如果是广阔的,那么方向哪里会有对错可言呢?只要离开原地,不都是前进吗?